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1858年[咸丰八年]
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时,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的
"中俄瑷珲条约"。清方由黑龙江将军
"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从此我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馀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後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昔,瑷珲城方圆五公里,有内外用松木制成的城墙,两木之间填入黄土。高约六米,有深护城河。当年约有人口四万多,其中商人约叁千多人。目前只馀留下一颗松树,称"见证松",让後人凭吊。
积弱的清王朝在强权的威迫下,唯有任人宰割而无力反抗。前後被迫签定了一千一百多个不平等的可耻条约。其中四十多个条约影向深重。
条条和约事可鉴,自古外交看强权。强者刀俎弱鱼肉,闭关自大太可怜。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和约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签日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条约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 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7-9-1901;
37. 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8. 中日 会议[满州善後条约]
22-12-1905;
39. 中日 二十一条条约
陆征祥 9-5-1915;
40. 中日 军事协定
□云鹏 16-5-1918;
所谓和约,都是枪炮架在脖子上不得不签的强迫条约,没有谈判馀地,唯有画押而已。所谓民主爱国之流,是否忘了上述和约抑或不知道有上述置中国於死地的和约?醒悟吧朋友!别上了强权的当而不自知!
资料来自辞海及"出卖中国"一书。
注:
一.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一两,卅九年还清,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二. 以上是我所能收集到的较为重要的条约资料。
三.
中美增续条约是美前公使蒲安臣未经中国政府同意而私自签定的,当时他任中国顾问。
四.
更须估计当时货币的购买力,如以现时货币计算,可能是百倍或千倍之巨。
五. 列强所强加於中国的灾难是无限的,敬希同胞慎思。
六.
根据瑷珲历史陈列馆的档案,在北京条约中失去领土四十馀万方公里。外蒙未分界中有廿馀万方公里被强夺。加上外蒙的独立,中国共失领土约叁百卅馀万方公里。
七.
根据辞海记载:根据北京条约的内容,才有勘分西北界记约。故两条约中的失地只一次,即四十四万平方公里
(不知那一项符合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