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尼布楚条约》的性质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序言明确指出,两国订立此约
是"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
________
[1]
塞比斯:《
耶稣会士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289页。
[2]
齐赫文斯基主编:《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文件集》,
第2卷,第605
页。
[3] 额尔古纳堡的俄军头目瓦西里.米洛瓦诺夫接到命令后报告说,
由于该堡人力不足,同时严冬将至,势难立即拆迁。戈洛文遂派信使隆沙
科夫前往北京,将上述情况告知中方,请求谅解,并保证于次年春季将该堡
迁至对岸。详见班蒂什-卡缅斯基:《
1619-1792年俄中外交资料汇编》
,
第64页。
第197页
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条约共分为六款:
一、"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
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
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
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
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
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
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
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
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
纳河南岸之墨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二、"俄人在亚(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
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
"两国猎户人等,不论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边界。
若有一、二下贱之人,或因捕猎,或因盗窃,擅自越界者,
立即械系,遣送各该国境内官吏,审知案情,当即依法处
罚。若十数人越境相聚,或持械捕猎,或杀人劫略,并须
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既不以少数人民犯禁而
备战,更不以是而至流血。"
三、"此约定定以前所以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
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
遣还。"
四、" 现在俄民之在中国或华民之在俄国者,悉听如
旧。"
第198页
《尼布楚条约》拉丁文本第一条
(采自俄国外交部编:《俄中条约集》)
第199页
五、"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
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六、"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
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此外,《尼布楚条约》还载明:"此约将以华、俄、拉丁
诸文刊之于石,而置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界碑。"[1]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正式缔结的第一个条
约。这个条约的订立,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
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从法律上肯定
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
国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一部分领土,制止了沙俄对黑龙
江的进一步侵略,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
俄国事实上承认侵略中国黑龙江地区为非法,同意把侵
入这一地区的沙俄军队撤回本国;另一方面,沙俄通过
《尼布楚条约》把中国方面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
带地方纳入它的版图,把乌第河流域划为待议地区,并
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初步达到了扩大中国市场的目标。
《尼布楚条约》的全部条款及交涉过程都清楚地表明,这
个条约是经过平等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苏
联过去出版的许多书籍,也确认《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
基础上签订的。例如葛罗米柯主编的《外交词典》说,尼
________
[1] 《
中外旧约章汇编》,
第1册,第1-2页。
第200页
布楚谈判是"正式的平等的谈判","该约巩固并扩大了
两国人民的和睦关系。"[1] 《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说,
"尼布楚条约是俄国同中国按照平等原则签订的,这一点
具有重大的意义。"[2]《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一书说:"从国
际法的观点看,一六八九年的《尼布楚条约》是俄中两国
之间缔结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条约。"[3] 还
有许多苏联出版的书籍,确认《尼布楚条约》使俄国得到
明显的利益。例如《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对外政策》一书
说,《尼布楚条约》"对于俄国是有利的"。[4]《 十七世纪俄
蒙通使关系》说,戈洛文签订了"一个对俄国有利的条
约",这个条约"是俄国在同满洲人的相互关系中第一次
外交上的胜利。"[5]《 苏联大百科全书》也写道:"尼布楚条
约是俄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胜利。"[6]
同时应该看到,虽然沙俄在平等基础上同中国订约
划界,同意将俄军撤出黑龙江流域,但是往后的历史进程
证明,它并没有放弃侵占黑龙江的打算。从这一野心出
发,沙俄方面自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便开始攻击和歪曲《尼
________
[1]
葛罗米柯等主编:《
外交词典》,
1961年莫斯科出版,第403-404
页。
[2]
雅科夫列娃:《
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
,第211页。
[3]
谢宾科夫:《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
,第208页。
[4]
卡芬豪斯:《
彼得一世时期的俄国对外政策》
1942年莫斯科出版,
第5页。
[5]
沙斯京娜:《
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
,第161-162页。
[6] 《
苏联大百科全书》
,1954年莫斯科第2版,第29卷,第488页。
第201页
布楚条约》,否认这个条约的法律效力,为侵略中国领土
制造舆论。特别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沙俄趁机大举入侵,吞噬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上百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这时起,歪曲《尼布楚条约》以掩饰
其强盗行径,更成了沙俄的惯用手段。为了弄清历史真
相,有必要对他们提出的一些论点略加分析。
沙俄侵略者歪曲《尼布楚条约》的一个重要手法,就
是竭力把它描绘成对俄国不平等的条约,硬说该约是中
国以武力"强加"于沙俄的,中国通过该约"割占"了沙俄
的领土。早在一七四○ ---- 一七四一年,帝俄科学院院
士米勒尔就叫嚷《尼布楚条约》是"被迫"签订的,"违反国
际公法","俄国被欺骗了",受了损失,因此应该坚决要求
补偿,占领黑龙江。[1] 到一八五八年中俄瑷珲谈判时,俄
方也声称《尼布楚条约》是在清军压力下签订的,并且把
这作为俄国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的一项"理由"。[2] 后来,
沙俄"汉学家"瓦.巴.瓦西里耶夫更露骨地说:"整个
(尼布楚)条约是在丧魂落魄的惊恐中或暴力威胁下写成
的","一切都让给了中国,而不曾给俄国任何一点好
处。"[3] 如此等等。
所谓中国通过《尼布楚条约》"割占了俄国的领土,
___________
[1]
谢缅诺夫:《
西伯利亚的征服和发展》
,第250-251页。
[2] 巴尔苏科夫:《
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传记资料)》
,1891
年莫斯科出版,第1卷,第511页。
[3] 瓦.巴.瓦西里耶夫:《
中国的发现》
,第66-68页。
第202页
这个说法完全是伪造历史。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用大量
历史文献证明,至晚在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即在基辅罗斯
国家形成以前,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就是中国的领土。
当沙俄哥萨克侵入黑龙江的时候,这个地区归入中国的
版图已经近一千年。《尼布楚条约》只是从法律上再一次
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属于中国的事实,规定沙俄
侵略军必须从这个地区撤走,怎么能说是"违反国际公
法"呢?苏联早期历史学者哈恩斯基曾在一九二七年出
版的《自古至今的中国》一书中指出:《尼布楚条约》使俄
国"放弃了它在黑龙江侵占的全部土地。" [1] 安德生在一
九三六年发表的《十九世纪沙俄同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
约》一文中也指出,《尼布楚条约》订立后,"俄国失去了它
在前半个世纪中靠损害中国" 而获得的大部分土地。[2] 中
国收回被沙俄侵占的固有领土,完全符合尊重双方主权
和平等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沙俄侵略者把这件天经地
义、理所当然的事说成是中国"割占"了俄国的领土,使俄
国受了损失,岂不是荒谬绝伦?实际上,中国方面不但没
有通过《尼布楚条约》割占俄国的一寸土地,反而将额尔
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以西包括尼布楚在内原属中国的一
些地方让给了俄国,并接受俄方的要求,同意将原属中国
___________
[1]
哈恩斯基:《
自古至今的中国》
,1927年伯力-海参崴出版,第269
页。
[2] 安德生:《
十九世纪沙俄同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
,载苏联《
阶级
斗争》
杂志,1936年第9期。
第203页
的乌第河流域作为未定界地区,两国暂不划界,另行议
定。如果说这个条约割让了土地,那也是中国割给了沙
俄,而不是沙俄割给了中国。
至于说什么中国以武力把《尼布楚条约》强加于沙
俄,更是血口喷人。
沙俄早期侵略中国的历史,和清政府为和平解决中
俄边界问题所作的一贯努力,充分证明了这一提法的荒
谬。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前,沙俄对中国实行野蛮的
武力侵略已足足有几十年,清朝政府曾在一六七○年、一
六七六年、一六八三年和一六八五年多次呼吁沙俄停止
武力侵略,和平解决两国间的边界问题,均遭拒绝,最后
才被迫实行自卫,对沙俄入侵者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一
六八六年沙俄因武力侵略受挫,表示接受清政府提出的
和平倡议。当时中国军队在雅克萨节节胜利,孤城唾手
可得,但清政府获悉俄方同意和谈后,立即下令无条件地
解除对雅克萨的包围。这一行动充分表明了中方的和平
诚意,为中俄尼布楚谈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米勒尔等
人颠倒侵略与被侵略、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抹煞中国方
面的和平努力,把侵略成性的沙俄打扮成受压迫的一方,
把被侵略的中国说成是侵略者、压迫者,企图歪曲尼布
楚谈判的过程和《尼布楚条约》的性质,这是绝不能得
逞的。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
第一,清政府接受俄方的要求,同意在尼布楚举行谈
第204页
判,这个事实也足以驳倒所谓中方对俄方施加军事压力
的谎言。谁都知道,在沙俄占领下的尼布楚,是当时俄国
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头号军事重镇,是
一个经营多年、配置重兵的侵略堡垒。尼布楚城上架设
的是沙俄的大炮,并不是中国的大炮。在尼布楚城下举
行谈判,实际就是在沙俄大炮的射程内谈判。因此,任何
人都不难断定:在谈判双方中,俄国是在军事上占据明显
的有利形势的一方,中国是处于不利形势的一方。清政
府同意在这样的地点举行谈判,充分表现了中国的和平
诚意,什么"武力逼签"之类的帽子,对中国是根本不适用
的。
第二,尼布楚会议上中俄双方卫队的人数比例,也证
明中国以武力"逼签"条约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尼布楚谈
判前夕,中俄双方曾就担任会场警卫的两国卫队人数进
行过充分协商。当时,俄方提议各带三百名卫士赴会,中
方对此表示完全同意,并且主张双方卫队不得携带任何
武器。俄方反对这一主张,认为不应限制携带武器;中方
坚持两国卫队至多只准携带不用火药的冷兵器,不得携
带任何火器进入会场。最后,中方的合理主张终于为俄
方接受,双方圆满地达成协议。这一事实说明:一、中俄
双方在会上的卫队人数完全相同,因而根本不存在中国
以优势兵力威胁沙俄的问题;二、关于任何一方不得携带
火器赴会的建议,正是中国首先提出并始终坚持的,这突
出地反映了中方要求谈判能在不受武力威胁的情况下举
第205页
行的愿望。在整个尼布楚谈判期间,中国使团一贯严格
遵守上述的协议,从未在会上增加过一兵一卒,更不曾象
俄方那样密令卫队暗中揣着禁止携带的火器----手榴弹
赴会。可见米勒尔等人所说的中方"以武力逼签"《尼布
楚条约》,纯属凭空捏造。
第三,当时中俄双方在尼布楚一带总兵力的对比,也
证明中国以武力"威胁"沙俄的说法完全违背历史真实。
前所述,一六八六年戈洛文从莫斯科出发时,随行军队
有五百多人,途径西伯利亚时又增募一千四百多名,共
达二千人左右,这个数字是当年波雅科夫一伙武装入侵
黑龙江总人数的十五倍。就连《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
的作者沙斯京娜也毫不讳言地说,戈洛文随带的这支部
队,"在当时无疑是一支相当可观的武装力量。"[1] 此外,
先已盘踞在尼布楚、雅克萨、额尔古纳堡以及色楞格斯
克、巴尔古津、乌金斯克、叶拉文斯克、伊尔根斯克、车勒
姆宾斯克等处的沙俄军队,数目也有二千人,[2] 总计戈洛
文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地区可以支配的兵力共有四
千人左右。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沙俄在尼布楚一带招募的
鄂温克族伪军在内。沙俄政府一方面要求清军撤雅克萨
___________
[1]
沙斯京娜:《
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
第119页。
[2] 据一六八三年俄国西伯利亚事务衙门统计,达斡尔地区的沙俄军
役人员共约二千人,参看雅科夫列娃:《
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
第120
页。一六八五年,杯敦又从托博尔斯克带来援兵六百余人。除去第二次雅
克萨战役中俄军死伤人数,达斡尔地区的俄军在戈洛文东来以前仍有二千
人左右。
第206页
之围,表示愿意进行和谈,另一方面却派遣如此庞大的作
战部队随同使团东来,这一违反国际惯例的行动当然不
能不使中方有所戒备。在俄方先已向中国黑龙江地区派
出大批作战部队的情况下,清政府相应地派遣一定数量
的护卫兵力,是完全必要的。没有这支兵力,就不足以保
障清朝使团安全和免受俄军威胁,就说不上使谈判在平
等基础上正常进行。沙俄侵略者竭力夸大随使团前往的
清军人数,连船夫、纤夫和清朝使臣的大批家人、夫役等
非军事人员[1] 也都算作战斗部队,企图造成谈判是在中
国优势兵力胁迫下进行的假象,借以证实自己的谬论。
他们信口开河,越说越神,有些人说尼布楚的清军达一万
名,还有人说多达一万五千名,自相矛盾,破绽百出。[2] 事
实上,根据可靠记载,一六八八年清朝使团仅带八百名卫
队赴色楞格斯克,中途为噶尔丹叛军所阻,被迫折回。第
二年清朝使团改道赴尼布楚,因获悉戈洛文带来重兵,于
是酌增护卫兵力,分为水陆两路,由水路前往的黑龙江兵
___________
[1]
清朝使团长途跋涉,必须带足食物、行李和各种用品,所以后勤队
伍相当庞大。据张诚记载:"索三老爷(指索额图)独自一人就有三百头骆
驼,一千五百匹马,还有一百个侍候他的家人。国舅(指佟国纲)不会少于三
百匹马,一百五十头骆驼和八十名仆人。其他官员各按身份随带不同数量
的驼、马和仆役。"(荷尔德:《
中国概述》
,第2卷,第308页)这就是沙俄侵
略者所指的"万人大军"!
[2] 瓦西里耶夫:《
外贝加尔哥萨克》
,第1卷,第197页;涅维尔斯科
依:《
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
1947年莫斯科出版,第34页;巴布
科夫:《
1859-1875年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
,1912年彼得堡出版,第
114页。
第207页
共为一千五百人,《清圣祖实录》等书记载相同。[1] 由陆路
随使团同往者,《清圣祖实录》中没有记载,《平定罗刹方
略》仅说"量增于前",即多于上年派出的八百名卫队,未
记确数。但《张诚日记》则明确地记载:从陆路随同使团
赴尼布楚的警卫部队共为一千四百名。[2] 张诚是尼布楚
谈判的参加者,本人又是从陆路前往的,所记自属可信。
总计中国在尼布楚的兵力,水陆两路共为二千九百人,同
当地俄军人数大体相当。至于武器装备,则清军远远不
及俄军。雅科夫列娃在《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中坦
率承认:"俄国使臣们在尼布楚取得了外交胜利,......这
一胜利是由俄国人对于俄国的真正实力所具的信心,和
对于中国军事方面比较落后这一事实的了解所决定的。
清军大多数是用弓箭装备起来的,而当时俄国早就牢固
地掌握了火器。"[3] 可见,无论从军队人数或武器装备来
说,都不存在什么中方以优势兵力压迫俄方的问题。
第四,有些沙俄御用文人还说,当时清朝使团曾"煽
动"布里亚特人反俄,借以对俄方施加压力。这就尤其可
笑。尼布楚谈判前后,布里亚特等族人民所掀起的大规
模抗俄斗争,确乎使戈洛文等心惊胆战,感受到极大的
"压力"。不过,这种"压力"决不是别人制造出来施加于
___________
[1] 《
清圣祖实录》
,第140卷,第30页;荷尔德:《
中国概述》
,第2卷,
第308页。
[2] 荷尔德:《
中国概述》
,第2卷,第308页。
[3] 雅科夫列娃:《
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
,第189页。
第208页
俄方,而恰恰是沙俄残暴殖民统治本身的产物。哪里有
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布里亚特等族人民进行反抗沙俄
殖民统治的斗争是势所必然,哪里还用得着清朝使团去
"煽动"呢?据《张诚日记》记载:八月二十八日,许多蒙古
族部众迫切希望摆脱沙俄压迫,请求清朝使团协助他们
迁入中国内地。耶稣会士徐日升竭力阻挠,说什么"帮助
喀尔喀人反抗俄国人,就一定会破坏和平。"[1] 在他的影
响下,索额图等对于当地人民重返祖国怀抱的要求竟没
有给以支持,"我们的钦差大臣为了不致妨碍和谈,什么
也不肯许诺他们。"[2] 尼布楚一带那时是中国的领土,当
地各族人民是清朝的臣民,中国使团倘若支持他们的要
求,这是完全正当、理所当然的,根本扯不上对俄方施加
"压力"的问题。这些沙俄文人的荒谬提法,充分暴露了
他们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反动立场。更何况由亲贵大臣
所组成的这个清朝使团,实际上并没有采取本应采取的
措施,对布里亚特等族人民给以积极的支援呢?
第五,《尼布楚条约》是不是中国强加于沙俄的不平
等条约,从当时沙俄使臣对该约的态度中也可以找到答
案。在条约正式签订的前夕,中俄双方曾就签约程序问
题交换过意见。当时,中方曾提议两国使臣只盖印,不签
字,也不必互换条约文本;俄方却坚持必须签字、盖印和
互换文本,认为非如此不足以保证该约的法律效力。同
___________
[1]
塞比斯:《
耶稣会士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263页。
[2]
荷尔德:《
中国概述》
,第2卷,第313页。
第209页
时,俄方还强调两国使臣必须表明他们的君主履行条约
的责任和决心,"要求双方都作一种誓言,其中规定尽可
能严格的义务。最后,中国人采用了俄国人的誓文。"[1]
这一切都证明,俄方对于签订该约是积极的,主动的。如
果《尼布楚条约》是强加于沙俄的"不平等条约",那末,戈
洛文为什么对于签订该约心情如此急切,生怕《尼布楚条
约》成为一纸空文,希望该约切实生效呢?
俄国使团对《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感到极为高兴
的。在双方互换条约文本以后,俄国使臣上前同中国使
臣热烈拥抱。这时俄方喇叭、铜鼓、风笛、长管齐鸣,乐声
大作,戈洛文等用香槟酒和甜酒款待中国使团,频频举杯
祝贺条约的订立,并恳留中国使团多住一天再回北京。
双方交谈约三小时,最后夜色已深,索额图等起身告辞,
俄方全体使臣送中国使臣走了一段路,分手时他们又同
索额图等拥抱,并派人提灯笼送中国使团直到河边上
船。[2] 第二天,戈洛文又派员向清朝使臣赠送礼品,"以纪
念双方使团要员之间在前一段时期建立的真挚友谊。"[3]
来使转述戈洛文嘱咐的话说:所赠都是他珍爱之物,为了
感谢中国使臣,即使价值万金,也不足为贵。貂皮、猞猁
皮表示他热忱之情;自鸣钟系有声之物,象征大臣分别后
___________
[1]
塞比斯:《
耶稣会士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119页。
[2]
齐赫文斯基主编:《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文件集》
,第2卷,第599页;
塞比斯:《
耶稣会士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281、287页。
[3]
齐赫文斯基主编:《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文件集》
,第2卷,第600
页。
第210页
仍可声息相闻;望远镜能视远方;银壶、银杯可开怀畅饮,
以示别后彼此怀念,如同想见。言为心声。如果《尼布楚
条约》真是俄国在清军压力下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使"俄国丧失了大片领土",那末戈洛文等何以会如此兴
高采烈?
还应该看到,当时沙俄政府对于订立《尼布楚条约》
也是极为满意的。沙皇彼得一世和伊万五世[1] 曾为此下
令表扬使团,赏给金质奖章,连随同使团前往尼布楚的军
役人员也都获得了升迁。戈洛文更是飞黄腾达,在回到
莫斯科后立即受到沙皇召见,当场由外交事务衙门大臣
乌克兰因采夫讲话,称赞戈洛文同中国议定边界有功,并
称:"陛下谕令告诉你:你在达斡尔地区色楞格斯克城下
为陛下效力期间,同中国使臣举行了会议。赖上帝保佑,
并托陛下洪福,经过同中国使臣的多次谈判,缔结了和
约,划定了边界,同中国使臣和军队长官交换了什么约
文,这些陛下都知晓。"在这个讲话的文本上乌克兰因采
夫还做了一个批注:"陛下赐恩,对其勤勉效忠予以表
彰。"[2]从此以后,戈洛文深得彼得一世的信任,曾先后主
持过兵器事务衙门、财政事务衙门、交谈事务衙门和当时
___________
[1]
一六八二年彼得一世与其兄伊万五世同时即沙皇位,由其姊索菲
亚摄政。一六八九年索菲亚被推翻后,开始掌握实权。一六九六年伊万五
世死后,彼得一世单独执政。
[2]
齐赫文斯基主编:《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文件集》
,第2卷,第795页。
"色楞格斯克城下"显为"涅尔琴斯克城下"之误。
第211页
新成立的海军事务衙门,并获得海军上将、陆军元帅、伯
爵等一大串显赫的官爵头衔。一六九九 ---- 一七○ 七年
间戈洛文主持外交事务衙门,成为沙俄外交界的第一号
人物。试问:如果戈洛文是一个签订了屈辱条约的代表,
怎么会成为有功之臣,受到沙皇如此特殊的赏识、信任和
重用呢?
沙俄侵略者诋毁《尼布楚条约》的另一个重要手法,
就是随心所欲地曲解约文,制造混乱,把该约规定的界
河、界山统统"搬家",企图证明该约关于边界的条款"含
糊不清",没有法律效力,以适应克里姆林宫的侵略扩张
政策的需要。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个米勒尔就故意把流入
黑龙江的阿玛杂尔河,说成是大格尔必齐河;他认为依俄
国的利益来说,最好以阿玛杂尔河为国界。[1] 另一个沙俄
扩张主义分子涅维尔斯科依的野心更大,竟想把作为中
俄两国界山的外兴安岭从黑龙江以北搬到南岸来,胡说
外兴安岭在乌第河上游折向南行,穿过黑龙江和松花江,
一直延伸到朝鲜边界而达日本海,因此按照《尼布楚条
约》,黑龙江下游和滨海地区不能认为是中国领土。[2]这
些说法真是利令智昏,荒谬绝论。
《尼布楚条约》关于中俄两国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
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的规定,内容清晰、明确,根本
___________
[1]
米勒尔:《
关于1689年俄中两国定界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释》
。转
引自《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文件集》,
第2卷,第40页。
[2]
涅维尔斯科依:《
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
,第19、38页。
第212页
不容歪曲。一八九一年俄国出版的《穆拉维约夫-阿穆尔
斯基伯爵》一书所附《东西伯利亚地图》,一九一四年帝俄
官方出版的《俄国亚洲部分地图集》中《俄国在亚洲的领
土扩张图》,所标示的一八五八年前的中俄东段边界线都
是以《尼布楚条约》的前述规定为依据。苏联早期历史学
者巴赫鲁申明确指出,这个条约"规定沿额尔古纳河、格
尔必齐河和雅布洛诺夫及斯塔诺夫山脉作为国界。"[1] 英
国历史学者普罗思罗主编的《东西伯利亚》一书也尖锐地
指出,所谓《尼布楚条约》"含糊不清"的说法是"没有根据
的,这个条约在当时情况下尽可能明确地规定了直到东
洋(指太平洋)的边界,只留下紧靠太平洋岸的乌第河地
区另行议定。此外还及时地树立了界碑,并且每年进行
巡边"。[2] 沙俄侵略者想要抹煞客观事实,一手掩尽天下
耳目,是绝对不能得逞的。
必须指出:《尼布楚条约》规定为中俄国界定向标记
之一的格尔必齐河,所指十分明确,这就是注入石勒喀河
的格尔必齐河,不可能有第二种解释。第一,沙俄官方出
版的地图,明确地把这条格尔必齐河作为中俄国界,例如
上引《俄国亚洲部分地图集》所载《西伯利亚地图》(一七
○ 一年雷米佐夫绘制)中,就在注入石勒喀河的格尔必齐
河旁清清楚楚地标明了"边界"字样。第二,一六八九年
___________
[1]
巴赫鲁申:《
十六、十七世纪西伯利亚殖民史纲》,
载《
巴赫鲁申学
[
术著作集》
,第3卷,第1分册,第156页。
[2]
普罗思罗主编:《
东西伯利亚》
,1920年伦敦出版,第23-24页。
第213页
八月二十六日中方首次提出以格尔必齐河为界的建议
时,所制的就是"注入石勒喀河"的格尔必齐河。俄方首
席代表戈洛文在给沙皇的报告中确认这一事实,他还写
道:"格尔必齐河流经涅尔琴斯克和阿尔巴津的当中。"[1]
只要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尼布楚和雅克萨相距五百多
公里,戈洛文所记的该河方位,恰与流入石勒喀河的格尔
必齐河位置相符。第三,俄方在正式签订《尼布楚条约》
前所同意作为国界的格尔必齐河,也明明是指注入石勒
喀河的格尔必齐河,而不是指雅克萨附近的阿玛杂尔河。
例如,他们在九月四日提出的条约草案中写道:"俄中两
国以自左方向下流入石勒喀河之格尔必齐河为界。"[2] 九
月五日和六日,俄方提出的两个条约草案中也写道:"将
在绰尔纳河附近自左方向下流入石勒喀河之格尔必齐河
定为两国之边界。"[3]《尼布楚条约》俄文本的第一款第一
句同上面这句话完全相同,没有作过一字改动。第四,
《尼布楚条约》的各种文本都明确指出,这条作为中俄国
界的格尔必齐河位于绰尔纳河附近。绰尔纳河西距尼布
楚二百多公里,与上述流入石勒喀河的格尔必齐河仅隔
十二公里左右,因此,根据绰尔纳河的方位,也可以证明
条约规定为国界的格尔必齐河必定是流入石勒喀河的这
一条。米勒尔等硬说,阿玛杂尔河(即他所谓的大格尔必
________
[1]
齐赫文斯基主编:《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文件集》,
第2卷,第527页。
[2]
同上书,第555页。
[3] 同上书,第563、574页。
第214页
齐河)东面的乌尔喀河是"乌伦穆河"的转音,而《尼布楚
条约》拉丁文本载明"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
所以乌尔喀河也可以认为是绰尔纳河。这种说法完全是
无理取闹。如上所述,在尼布楚谈判中,中方始则提议以
尼布楚归中国,俄方据不接受。继而中方向东退让,提议
以尼布楚为界,而以尼布楚城归俄国,俄方仍不同意。八
月二十五日,中方再向东退让,提议以绰尔纳河为界,又
为俄方所拒。八月二十六日,中方继续东退,这才提出
了以格尔必齐河为界的建议。由上述谈判过程可知,绰
尔纳河必在格尔必齐河之西。乌尔喀河则不仅远在格尔
必齐河的东面,而且位于阿玛杂尔河以东,如果这条乌尔
喀河就是绰尔纳河,那末,当中方提出以绰尔纳河为界的
时候,为什么俄方拒不接受,反倒甘愿把两国边界定在乌
尔喀河以西的地方呢?第五,米勒尔等还说,既然《尼布
楚条约》的拉丁文本中提到绰尔纳河流入黑龙江,因此它
就不应是流入石勒喀河的绰尔纳河,而作为国界的格尔
必齐河既在绰尔纳河附近,因此不应是流入石勒喀河的
格尔必齐河。这真是可笑已极。尽人皆知,在十九世纪
以前,中国向来把石勒喀河看做是黑龙江的一部分。中
国的官方文书和地图,从来都是把石勒喀河作为黑龙江
上游的正流,所以约文中的黑龙江当然包括石勒喀河在
内。又如《黑龙江外记》说:"黑龙江发源蒙古喀尔喀部之
垦(肯)特山,其上游,蒙古谓之鄂伦河,他书亦作敖嫩河,
即元史斡难河,元太祖始兴地也。自此东北流,经尼布楚
第216页
城之南,入省北境,受西南来之额尔古纳河,经雅克萨城
折而东南,......东入于海。"[1] 又如尼布楚谈判的当事人
徐日升和张诚在他们的日记中都明确地提到,尼布楚位
于黑龙江北岸。[2] 这些都是黑龙江在当时包括石勒喀河
的明证。沙俄侵略者摇唇鼓舌地进行诡辩,难道就能改
变客观事实吗?
至于中俄东段边界的主要定向标记----外兴安岭的
走向,那就更加清楚了。《尼布楚条约》第一款规定:中俄
两国边界自格尔必齐河发源处起,顺外兴安岭"直达于
海","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
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这就说
明,外兴安岭(俄名斯塔诺夫山山脉)是指黑龙江和勒拿河
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而"直达于海"的意思是指直达于鄂
霍次克海。俄国学者达维多夫明确指出,根据《尼布楚条
约》,"边界规定为沿额尔古纳河,然后沿石勒喀河的支流
格尔必齐河,并继续沿着勒拿河流域与黑龙江流域之间
的分水岭向东延伸"。[3] 甚至米勒尔也确认:"根据第一和
第二款,俄罗斯帝国的东南边界是由一条山脉所构成,它
位于黑龙江以北,从鄂霍次克海一直延伸到名为格尔必
齐的一条小河。"[4] 前引普罗思罗主编的《东西伯利亚》一
________
[1]
西清:《
黑龙江外记》,
第1卷。
[2]
塞比斯:《
耶稣会士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201页;荷尔德:《
中国
概述》
,第2卷,第308页。
[3]
达维多夫:《
满洲和蒙古东北部的殖民》
,第15页。
第217页
书也指出:"在一六八九年的《尼布楚条约》中,俄国人承
认中国的边界沿着黑龙江以北约二百英里远的斯塔诺夫
山脉的山脊,在乌第河附近直达于鄂霍次克海。"[5] 涅维
尔斯科依竟声称这条山脉在乌第河上游附近折向南行,
穿过黑龙江和松花江,直到朝鲜边界而达于日本海。按照
他的说法,黑龙江以南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大片中国领土
似乎也应当划归俄国!这种包藏祸心的谬说,由于太不
顾起码的地理常识,连一些稍微尊重事实的旧俄学者都
不得不承认是"牵强附会"之论。[6] 另一个给涅维尔斯科
依写传的苏联历史学家卡马宁也说:"涅维尔斯科依的这
些设想,如我们现在所知,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不存在一
条从乌第河上游到朝鲜的统一山脉,因而也不存在他所
写的斯塔诺夫山的那种急转弯。"[7]
总而言之,在早期中俄关系史上,沙俄自始至终是侵
略的一方,中国是被侵略的一方;清朝政府为了保卫国家
主权,坚决抵抗沙俄入侵,促成了中俄尼布楚会议的召
开;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双方经过平等谈判庄严缔结并
有利于俄国的,决不是中国用武力逼签或有损俄国主权
的;条约所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是明确、具体的,决不是
________
[4]
米勒尔、巴拉斯:《
西伯利亚的征服与中俄之间的交往、战争和通
商史》
,1842年伦敦出版,第35页。
[5]
普罗思罗主编:《
东西伯利亚》
,第20页。按:1英里=1.6093公里。
[6]
帝俄地方自治会编:《
黑龙江地区》
,第50页。
[7]
卡马宁:《
涅维尔斯科依传》
,载涅维尔斯科依:《
俄国海军军官在俄
国远东的功勋》
,第19页。
第218页
含混不清,可以任意解释的。米勒尔和涅维尔斯科依之
流挖空心思歪曲《尼布楚条约》的性质和内容,妄图为沙
俄侵略中国领土制造"根据"。然而历史不容任意篡改,
谎言到底代替不了事实。他们愈是颠倒黑白,他们的历
史伪造者的面目也就暴露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