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通路的争夺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二十六章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
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国苏联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同盟国反攻缅
甸、打通西南对外通路的计划,一再遭到英国反复的拖延,中国
就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以装备华军成为可以在战场上主动
攻击日军的劲旅。即使如此,中国仍选择苦撑到底、牺牲一切也
不屈服的继续抗战,可是在得到最后胜利的同时,也耗尽了国家
一切的元气。中国在战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到战胜国应有的权
利与光荣,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卖,都与她在战时无法得到应有
的援助,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
在武汉会战之后,中日两国的作战,陷进了战略僵持的局势,双方既然
无法在战场上分出输赢,那么两国最后决定性胜负的关键,就转移到战略资
源运输通路的争夺上了。谁要是能先截断对方供应战略资源的通路,谁就是
战争最后的赢家。因此日本决定要尽一切的力量,来切断中国的对外通路,
只有如此,中国才有可能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战略目标,一是
深入中南半岛与印度洋,切断中国西南方的对外通路;二是与苏俄(日本原
来的世仇)完成了一个利益交换的协定,让史达林(所谓反法西斯同盟国中
的一员)自动配合日本切断中国经新疆通中亚的西北通路。
第320页
26.1 对外通路决定战争的胜负关键
在抗日战争的时期,中国仍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弱国,特别是在中国西
南的抗战后方基地,根本没有作战所必需的工业结构与能源供应。因此,中
国需要从外国输入维持作战的必要资源 --- 最主要的是石油、军火原料与各
种零件的进口,这是支撑中国继续武力抗日的基本条件。若这个供应线一旦
被完全的切断,中国就无法继续抵抗日本了。
同样的,日本本国的战争资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战成败关键,亦在于维
持物资供应路线的通畅,以输送石油、钢铁、橡胶,与各种金属等战略物资
回到本土。根据史料的分析,当西方国家终于在一九四一年,决定停止对日
出售这些原料之后,日本除了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外,已别无选择。后来
以中国为基地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开始有效的威胁到日本从南洋到本土间
战略资源的海上通路之后,日本只有再孤注一掷地发动“一号作战计划”
(Operation Ichi-Go),企图消灭中国华南的空军基地,以确保日本通往南阳
航道的安全1。
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岂只中、日如此,德国、英国、苏联,也
全都一样:作战国若无法维持战争资源进口路线的畅通,战争就不可能持续
下去了,当德国被迫放弃所占领的东欧油田之后,纳粹武力的失败,就是必
然之结果。英国与苏联全是靠美国提供的作战资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盟国维
护大西洋与北冰洋航运畅通的防潜作战,实际上是同盟国在欧洲作战胜负的
关键所在。
26.2 日本进攻广东
日军在一九三八年四月到六月间的徐州会战扑空之后,日本大本营在惊
怒交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匆促决定改变日军对华之速战速决
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一反过去日本对华战争中,尽可能将事变控制为局部
性作战之战略布局。在六月十五日,日大本营会议断然决定,发动日军的汉
口攻略计划,准备深入中国的武汉地区作战。
___________
1
以战争的观点而言,假如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就立刻终止向日本大量出
售石油、钢铁、橡胶等战争原料,日军很快地就会在中国战场失去了战力。日军不但在中国必
须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恐怕也无法攻占武汉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它更是没有力量发
动太平洋战争。
第321页
日军汉口攻略的主要战略目的,是要攻占中国在武汉的作战指挥中心
(当时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 -- 军委会设在武汉,而当时举国一致的口
号是发挥武汉抗日精神),并大量歼灭中国的野战军,以迫使国民政府最后
退守西部边区,因而退化成为一个失去战力的地方性政权。日方估计,武汉
作战完成之后,一方面国民政府很可能向日本政府乞和,二方面就是日本可
以更方便在中国的精华区,另外扶植与操纵傀儡政府,达成日本“以战养
战”的新战略。
日本政府亦认为,要想迫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全向日本屈服,至少
还要实际上切断中国所有外源输入的通道,特别是截断来自西方国家的军备
进口才行。因此日本大本营在决定日军进攻武汉的同时,也计划在适当的时
机,攻略华南的广东,以切断中国当时最急需的国外军火与民生必需品之进
口。因为在上海沦陷之后,中国最为重要的军火与民生必需品,多数是从香
港与广州的港口转运到内地与前线。日军在徐州会战之时,已经发现,中国
军队战力复原的速度超过日方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在国际军火市
场中,买进了大量的装备。
事实上,日军大本营早在一九三七年年底决定进攻南京之时,就有进攻
广东、切断中国华南海港对外联络的作战计划。当时日军大本营已经抽调了
三个师团的兵力,组成第五军的战斗序列,在台湾集结,准备进攻广东的对
外口岸。但是日本也知道,一旦正式进攻广东,切断广东与香港的交通,将
会严重影响到英法两国的利益,而会遭到它们强烈的反对,因此日本也有在
可能的范围内仍以低姿态来减少国际强权的反弹的考虑。不料在一九三七十
二月十二日,日军飞机误袭美国与英国在长江巡航护侨的船舰,因而造成美
国与英国政府的联合强烈抗议。日本政府不愿引爆英美集团更为强烈的反
对,因此临时撤销第五军战斗序列之广东攻略计划,因而眼睁睁地看着中国
从香港与广东,源源运进了几千万元的军事装备。
因此,日军大本营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五日的御前会议中,由裕仁日皇
亲自裁示大本营,再攻掠武汉的同时,应该策划攻掠广东。这对于兵力有限
的日军而言,造成了另外一次战略布局的错误。日军为了同时准备进攻广东
的兵力,特别设立第二十一军的战斗序列,抽调日军第五、十八、一〇四师
团,参加广东作战。因此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少掉了多达三个师团的兵力,
使得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几个主要战场上,缺乏更为优势的兵力,而无法进
第322页
行包围或是歼灭华军的决战。日军最后只是攻克了一座武汉的空城,赔上的
却是整个日军在中国战场战略主动的地位。
在日军开始集结准备进行广东攻略的时候,蒋介石却低估了日军进军华
南的决心,因此当相关的情报显示,日军可能在华南发动攻势的集结之时
(这是美英法等国才有些紧张,将日军在华南海域的活动情报,主动地告知
国民政府),蒋介石仍误认为,日军当时正在全力进行武汉作战,因此不可
能分兵进攻广东。由于华军在武汉会战需要更多的支援部队,蒋甚至还进一
步从广东抽调部队,以支援武汉,因此国民政府在广东的防务,只剩下了三
个军,可以说是兵力已经不充足;而广东的军政最高负责人余汉谋,也没有
设法运用有限的兵力,设计对抗日军入侵的作战策略,所以广东的防务可以
说是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
日本第二十一军战斗序列,由大本营调台湾军司令官古庄干郎中将出任
指挥官,统帅第五师团(安藤利吉)、十八师团(久纳诚一)、一〇四师团
(三老俊雄),以及第四飞行团及海军舰队,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从
香港附近的大亚湾登陆。日军登陆后几乎没有遭到华军坚强的抵抗,就一路
直逼省会广州,余汉谋除了向蒋介石发出告急的电报之外,并没有充分灵活
的运用其有限的兵力来御敌。
由于余汉谋本人并没有经过真正的大阵仗,作战计划上缺乏了主动的精
神,加上粤军的主力,早已多数北调支援华中战场,余汉谋却还将手边有限
的兵力做分散与被动的防御部署,使得华军在广东的防线被拉得既长又薄
弱,根本无法形成有力的防御态势。可是当时广东民众在抗日的问题上,一
向自视极高,粤军在华东与华中的作战也非常出色,因此百姓民气高扬,认
为假如日军胆敢进犯,广东人绝对要使日军“死得最为难看”,当年十月在
广州举行的保卫广东之十万群众火炬游行,气象真是豪气干云。
但情绪激昂的民意必须有缜密的计划配合方能成事,否则只能集结一群
乌合之众。不幸余汉谋根本没有把这些抗日心切的百姓,组成有效的军事力
量,反而白费心力去应付各种民众的集会,到处高呼口号,在真正能够发挥
抗日力量的重要作战组织上,却是缺兵、缺粮,也没有结实的设立好防御阵
地,甚至连与日军进行游击战的规划都没有。广东的防务既是这样的不切实
际,如何能在抗日作战中真正有所表现2?
___________
2
以此时作者的先父正在广东,眼见这种“打高空”的抗日表现,非常之着急与失望,最后断
然决定北上延安,报名中共的“抗日军政大学”,参加有组织、训练的抗日作战。
第323页
因此,在广东登陆的日军,以集中的兵力对华军的阵地,进行快速的进
攻后,很轻易地就突穿与割裂了华军的防线,几天之内,日军就攻到了广州
附近,对它形成了战略的包围。余汉谋眼看大事已不可为,只有不战而退出
广州(后来余汉谋为此败笔而受革职留任的处分)。日军于是在一九三八年
十月二十一日,轻松地攻克了广州,也一并切断了华南主要对外口岸的交
通。
日军陷广州之后,就等于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主要对外的交通联络动
脉,因此造成了国际社会相当的震惊。各国普遍的认为,广东一失守,中国
已经失去进口的直接通路,因此未来很难得到其所需的作战资源了,又因为
中国大后方西南地区的工业非常落后,根本无法生产足够的作战资源来支持
对日作战,因此中国将会很快的对日屈服。
广东的失陷,对于中国抗日的社会人心,以及国际社会的观点影响也很
大,甚至影响到美国考虑暂停协商对华的桐油贷款。这时候,德国与意大利
因为与日本结盟反共的关系,已经先后停止出售军事装备给中国,并且承认
了满洲国、撤回军事顾问与终止外交关系。因此中国只能从国际军火市场
中,设法弄到一些武器与作战、民生必须的医药产品,从越南的河内或是缅
甸的仰光,经云南进口到大西南。
日本眼见攻占广东之后,中国还能从海南岛、越南等地,以分散作业方
式,进口支援其作战的必要物资,因此日决心攻占海南岛,甚至威胁越南。
于是日军频仍出现在南中国海,而开始直接威胁到美国在菲律宾、法国在中
南半岛及英国在马来西亚的利益了。此时这些国家才开始认真考虑,日本侵
华战争的扩散已经严重破坏了亚洲的战略结构,以及影响各国在亚洲之利
益,所以这些国家开始考虑是否要停止出售战略物资给日本3。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军完成武汉攻略与广东攻略之后,中日的全面战
争的态势,就从中国采取战略防御的初期,演变成为中、日战略僵持的局
面。大体上双方的战线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没有重大的变动,这种对峙的
僵局,直到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时才被打破。
一九三八年年底,日本全国共有三十四个师团,其中只有近卫师团留守
日本本土,一个师团驻守朝鲜半岛,其余的部队,全都在中国战场,其中有
___________
3
一九四〇年,日军利用法国在欧战的惨败,乘机进军越南,切断了中国经越南北部的对外
通路,这就成为后来美、日两国交涉的重点所在。
第324页
八个师团属于关东军,战略任务是防苏,其余的二十四个师团,则在中国的
关内进行作战任务,这种兵力极端不平衡的配置,严重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与
战力。日本将自己陷在泥沼之中,迟迟无法结束中国事变,但又要面对美、
苏的压力,这自然迫使日本迟早会设法作出更大的军事冒险。
日本动员了所有可用的兵力,深入中国进行武汉作战,仅勉强地达到了
下列的结果:日本封锁了中国的海岸线,同时也控制了中国主要的大都会与
工业地带,但是日军在广大的中国领土之中,只能控制点与线,以及少数的
带状地区,日军在补给路沿线必须配置之部队(以维持运输线之安全)的总
数,甚至接近日军在前线作战兵力的数目。
华军最为特别的战略,是在中、日的战线之后,仍然留置了大量的兵
力,对日军的补给线以及汉奸政府,都造成重大的威胁。在日军战线后方的
游击战,中国共产党部队的发展,比国民政府更为灵活且有弹性,日军为了
清剿这些华军游击队的活动,经常是劳师动众、颇有伤亡,但是收效却非常
的有限。
由于中国的海岸线此时已被日本完全封锁,于是打开后方国际通路的努
力,就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后期的成败关键所在。日本固然是要设法全力切断
中国的对外通路,以逼迫中国屈服,但是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英、苏两个盟
国一刻也没有放过中国,在打通中国对外通路的计划上,大玩其政略阴谋,
使得援助中国的通路,迟迟不通,中国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作战资源,最后
甚至连保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实力都不存在了。
26.3 英、苏两国的战略阴谋
虽然,在中日战争初期,国际社会中曾经比较公开支持中国抗日的是苏
联,它甚至多次传出将与中国并肩作战的讯息,而在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
苏联在前后三年内,总共提供中国两亿五千万美元的军火信用贷款(当然是
中国要连本金带利息来偿还的)、售与中国可以装备三十个陆军师的火力以
及一千架的战机,都是从新疆经甘肃进口;另外苏联派有军事顾问与飞机志
愿大队,到达中国参战,目的是收集日军作战的战术与装备的情报。而当时
中国最为希望的,是苏联能够与日本正式作战,以减轻中国所受到的压力,
但是苏俄则设法不断拖延与欺哄中国,所谓俄国将对日作战的计划,从头到
第325页
尾都是空话。
因为史达林支持中国抗日的战略目标,是绝对不希望全力武装中国以致
于打败日本的侵略,苏联只是希望中国能够拖住日本,让中、日的国力都受
到大量的消耗,这样苏联才能轻易地从中日战争中,获得最高的利益,一方
面日本的战力被中国严重的消耗,而无力威胁苏联,一方面中国受到日军严
重的打击,使得中国民穷财尽、再起内战,苏联可以轻易地继续扩大对中国
的侵略。要知道几百年来,对中国最有侵略野心与部署的就是俄国,继承帝
俄的苏联怎会让中国发展强大,又怎能放过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史达林先
利用中国抗日以消耗日军的战略,然后再回手介入分裂与弱化中国的手法,
真可以算是及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策略精华之大成,更是标准的一石二
鸟的谋略。
精明强悍的丘吉尔,他认为自己对英国的历史使命,是在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要全力使不列颠仍维持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规模,特别是必须保留它
在亚洲的殖民地,并且要继续操控英方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基于这个大政略
的前提,实力已大不如前的英国,不但要设法阻止中国在战后的复兴与强
大,更要加速中国内部的政治分裂与内战,以防止中国将来成为亚洲各民族
国家抗拒西方殖民主义的领袖。邱吉尔当然非常注意苏联对中国的一举一
动,因此他很快地就活学到了史达林侵略中国的诀窍,并以青出于蓝的手
法,加以翻新应用。英国在战争期间一再对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施加压力,要
求美国只能给与中国战区最低限度的支持与援助,目标就是让中国还能有力
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以将日军陷在中国的战略泥沼之中,但却绝对不能给与
中国充裕的援助,以免中国能击败日本的主力而于战后得到复兴;在美援华
的同时,还要设法制造中国内部的矛盾,并培养中国内部的分裂势力,这样
纵使中国可以战胜日本,但是分裂的中国仍然无法成为亚洲的强国。
一九四二年初,英国先是轻率地放弃了对其缅甸殖民地的防守,中国的
西南对外通道因而被切断。随后这个中国的“盟友”,又想尽所有千奇百
怪、反复无常的藉口,在盟国反攻缅甸、打通滇缅公路的行动计划中一再的
玩弄策略,以离间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英国的亚洲战略,就是设法让中
国在精疲力竭的边缘中挣扎,而不肯真正出力帮助中国(但却要求中国尽力
帮助它来防守缅甸),早日打通滇缅公路。因而中国在抗战最艰苦的关键时
段里,一直无法从对外通路中,获得充裕的作战资源供应,中国的国力因而
第326页
加倍的消耗殆尽,自然就“确定”了战后的中国不可能强大复兴起来,于是
英国就可以放心,继续在亚洲维持其殖民主义的利益。
因此苏俄与英国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立场,一直是采取既联合又斗
争的战略手法,当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他们会给中国一点最低的援助,以
防止中国放弃抗日的意志;但是一旦中国要有所振作,他们就会立刻卡住中
国的命脉。故此中国当时真正要面对的历史挑战,不只是日本正面的侵略而
已,同时在背后,还要面对英苏这两个各怀鬼胎、继续进行侵略中国的“盟
友”。
美国的立场则是处在“夹缝”之中,一方面美国是希望每个受到帝国主
义与殖民主义侵略的国家,都能在国际社会正义的支援下,有力反抗侵略者
的迫害。不过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极看重其在亚洲的商业与战略利益。在
中国艰苦抗战的初期,美国仍然依照美日通商条约,大量的供应日本生产军
备与弹药的原料,以及提供日军飞机、坦克在中国战场上所不可或缺的燃料
与石油。结果使得日本的战争机器,能够在中国领土全速运作 -- 当然日本
的军国主义最后也把美国当成其攻击的目标。
26.4 苏联切断中国的作战生命线
中国抗日战争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就是以中国人民与
国土的损失,换取等待国际社会加入并肩对日作战的时间。这个战略的着眼
点,是中国一旦获得世界其他国家参与共同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之后,她就可
以结束孤军抗日的不利状况,并可获得盟国的作战资源协助,而将华军战力
彻底地提升,以有效地全面打击日军,成为盟国当中的主力部队。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由于中国对外的通路,被日本与苏联所分别切
断,盟国又一再地玩弄打通国际通路的策略,迟迟没有将作战资源,运到华
军的手上,结果虽然是中国与盟国共同参加反法西斯作战,但是她一直没有
办法得到盟国所应许要供应的援助,因此中国军队也就无法展现应有的作战
能力。
日本虽然切断了中国通往海岸的所有通路,但是由苏联经中国西北进入
关中与四川的通路,仍足以输入中国抗日所需的物资,但是此时史达林已经
看出中国民族的坚忍毅力,因此史氏已知道中国绝对会不屈不挠地与日本奋
第327页
战到底。一九四○年德国在欧洲发动闪电作战成功之后,史达林估计纳粹德
国随时可能会对苏发动攻击,所以开始担心日本是否会利用机会,与德国合
作,联手东西夹攻苏联。史达林于是与日本进行交涉,愿意以停止援助中国
抗日为条件,换取日本与苏联签订中立友好条约。一九四一年六月,日、苏
两国就以一纸 "日苏中立条约",完全切断了中国西北经苏的外援通路。于
是中国能够获得外来石油与军火原料支持的唯一孔道,就只剩下由云南通缅
甸的公路而已了。
当然站在苏联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言,它为了避免遭到德国与日本的两面
夹攻,以停止援助中国来换取减轻日本的军事威胁,是可以勉强理解的做
法。但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事实已经没有
多余的战力可以对苏联进行作战。一九四二年六月,日本又攻克缅甸北部,
完全切断了中国对外的通路,中国战区可以说是面临了弹尽援绝的生死关
头。此时的苏联,实际已经没有日本威胁的后顾之忧,但是这个 "盟国",
却坐视中国面临作战力量全面耗竭之危机,不但自己不肯援助中国,更不
准盟国借道苏联援华,造成中国最后只能靠极其有限的驼峰 (the Hump) 空
运,来支持六百万抗日部队的需要,苏联存心要置中国于死地的企图就非常
明显了4。史达林的作法很简单,只要中国失去力量,那么就非常方便苏联
对华的继续侵略。日本有了苏联这个红色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凶,当然就可以
说是助益太大了。
苏联切断盟国援助中国的主要交通路线,对于中国整个作战能力的影
响,甚至超过了日军对华军在所有会战中之打击。因为就算是中国遭到原子
弹的轰炸,其历史的结局,也不会比苏联切断中国对外交通路线所造成的不
利影响,更为深远。苏联切断了中国的对外通路,使得中国必须完全依赖盟
国反攻缅甸的计划,丘吉尔因而可以上下其手玩弄中国,也引爆了中国与英
国甚至美国的摩擦与冲突,因而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后的历史命运。
而多达六百万的中国军队,就在近乎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足够的作
战装备、没有医疗后勤,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供应都常有问题 (中国的处境虽
___________
4
共同对抗法西斯轴心国的责任,就是同盟国在作战上相互支援与共同进退,中国在极端的
劣势下为整个盟国挡住了日军的兵锋,尤其苏联因此不必双线作战,而蒙受了极大的利益(如
果国民政府决定与日和谈或向日屈服,让日本能及早结束中国事变,日军早就会进一步攻击与
威胁苏联在西伯利亚东线的战略要地了)。制造战争的理由原本就是日本(或任何侵略者)
的专长,若不是日军被中国的侵略泥沼陷住而无力分身,一纸日苏中立条约只不过是张废纸罢
了!
第
328页
是这样恶劣,但她仍然继续苦撑了四年,坚决不肯向日本屈服,反把日本拖
垮,最后赢得了胜利)。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
本以及盟国苏联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盟国反攻缅甸、打通西南对外通路的
计划,一再遭到英国反复地拖延,中国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以装备华
军成为可以在战场上主动攻击日军的劲旅。即使如此,中国仍选择苦撑到
底、牺牲一切也不屈服地继续抗战5,可是在得到最后胜利的同时,中国也
耗尽了国家一切的元气。中国在战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到战胜国应有的权
利与光荣,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卖,都与她在战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有
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
虽然中国处在这种极其恶劣的危机状况之中,但是国民政府仍然以团结
共抗法西斯的战略为重,中国不但在山穷水尽的情形下坚忍到底,拖住了日
军百万以上军力,而且还设法冒着自己后方基地遭到日军攻击的危险,将从
驼峰空运所得到物资的百分之八十,都用来支援在华的盟国空军,以空中轰
炸来重创日本的运输船队,形同截断了日本通南洋的战略物资航路,造成日
本总体战力滨临崩溃,但却也为中国惹来了日军最后孤注一掷反扑的沉重打
击。中国为世界的反法西斯作战,用尽了超过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所能付出
的一切力量,但盟国却几乎没有实质地帮助中国建立起反攻日军的军力,也
丝毫没有放过对中国的暗算 -- 这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如何残酷对待
中国的历史真相。
__________
5
蒋介石并且完全不接受日本屡次向中国提出的停战条件,尤其到了后期,日本事实上给中
国之条件是越来越有利。但蒋介石一直遵守同盟国之间的协定,从来没有单独与日本进行停战
的谈判,可是英、苏、美在出卖中国的阴谋上却表现的非常理所当然,事后连一丝的懊悔都没
有。
www.ccina.com
中国失土收复论坛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www.npla.org/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