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的检讨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十八章
检讨这场惊心动魄的西安事变,张学良的冲动与犯上,的确
是一件严重的违法与抗命事件(不过在当时的中国,谁又不是反
覆再三,动辄使用武力来维护自己的主张与利益?),但是我们
也不能不遗憾地认为,假如蒋介石稍微注意到东北军的特殊状
况,与张学良的困难处境,而蒋本人又能够有足够历史的眼光与
心胸,来妥善处理抗日与剿共的大政方针,那么整个事件本来是
可以不必发生的。就算是在事变之后,仍然可以因势利导将危机
化为更大的转机,但是这两点蒋介石都没有做到,因此使得他个
人与中国的近代历史,为此都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18.1 两广的统一
当然传统上倾向国民党的历史观点,是强烈批判西安事变所导致最大的
历史错误,就是使蒋介石多年企图围歼中共的军事努力,功亏一篑,结果让
中共的势力,能够死灰复燃,终于赤化了整个中国。不过,事实是,蒋介
石在面对日本一波紧过一波的亡华行动,中国缺乏实力与之对抗、国际社会
又坐视不理的情形下,为了中国能够有更多的筹码以抗日,国民政府已经有
第187页
采取联苏容共的政治构想与行动。
因此,蒋介石绝对不是因为西安事变的突然发生之后,才被迫接受苏联
容共的政策1,张学良遽然发动西安事变,只是为了稳住东北军的军心,减
少自己子弟兵在内战中不必要的伤亡,而将蒋介石的“联苏容共”政策稍为
提前搬上历史的台面而已。
因为早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就已经多次透过亲信,与中共领导人及
国际共产党人士,进行合作抗日的协商,而且双方已接近达成协议的阶段。
假如当时蒋介石真的没有联苏容共的打算,他大可在西安事变落幕、平安的
回南京之后,仍然放手地动用中央军,继续追剿红军到底。因为在事变之
后,蒋介石在全中国内部的声望与权力,都已经达到历史的高峰,而中央军
并没有因为西安事变造成任何的损失,当时中央军已经对困在陕北的红军,
完成多路进兵的合围阵式。
同时红军也没有因西安事变而得到有效与实质的扩充,依然处在人员不
足、粮弹不济的危险状况之下,因此假如蒋介石若是要决心继续追剿红军,
以六十万以上拥有不错战力的中央军,围攻三万多人战力残破的红军,绝对
是没有任何实行上之问题的,最多在时间上延后几个月而已2。
甚至蒋介石若真的继续追剿红军,也不会有人能够质疑,蒋没有“遵
守”在西安事变受到监控时,口头所答应停止内战的立场。因为在任何情况
下,都没有理由要求蒋“必须”遵守在非自由意志下,所作的任何间接承
诺。何况在当时中国整体的环境之下,又有哪个政治人物真正遵守过所谓的
约定、协议或保证?
而蒋介石之所以会在脱困之后,就此停止追剿红军,其主要的原因,绝
对不是单纯的为了履行承诺,或是已经错失围歼红军主力的机会--而是蒋
介石决定,不如藉此机会,开始实施其“联苏容共”以准备抗日的政策。要
不然蒋介石为什么又推翻在西安的协议,而囚禁张学良呢?
至于有人指出,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透露出蒋介石在日记里的抗日决
心,因此造成日本决定提前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说法,也是不尽正确,因为
蒋介石早已在多次的重要集会场合中,不但经常公开表明国民政府坚忍建
___________
1
当然这是蒋介石是在考虑抗日的全盘政略的前提下,实在不得已的选择,假如要说中共最
后能够重振声势,终于取得全中国大陆的最大原因,不如说是日本的侵华战争,以及苏联为首
的居中作梗,才促成的。
2
事实上,毛泽东在张学良断然护送蒋介石平安回到南京后,就曾非常担心蒋介石会老羞成
怒,而发狠围歼红军。
第188页
国,建军备战的抗日策略,同时也在设法优先实施理财练兵的抗日准备。一
个正在推动现代化国防与工业的中国,逐渐开始崭露头角,日本当然感到如
芒在背。
日本对于中国抗日国情的判断,是以中国全面现代化、统一的发展作为
指标。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已经越来越不肯向日本的压力屈服,中国的军力
与国力也在快速增强当中,所以日本算得出来,中国准备抗日的决心与实
力。因此根本不必由西安事变来透露蒋介石在日记中的心事,才让日本决心
提早对中国下毒手。当然,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的联苏容共政策,取得
全中国各个阶层的支持,倒是影响到日本是否要采先下手为强的政策。
在西安事变的前、后演变,已经显露出蒋介石缺乏历史上真正伟大领袖
那种洞察全局的能耐(当然这是指那种千年罕见的杰出才能),蒋介石受到
国民党内部各个派系权力斗争的影响,突然疏远了真心拥蒋的张学良,派遣
抗日心切的东北军进行内战,又长期让东北军的补给受到差别待遇,对于因
剿共牺牲的东北部队,更是采取令人无法了解的“战死不抚恤,消灭不补
充”政策3。这些对于东北军处置的做法,都是犯下领袖人物的大忌,何况
是处在那种风云急变,互信根本不足的时代。
当时东北军处在军心动摇与士气低落的危机中,加上有冤无处诉的压
力,蒋介石却想玩一石二鸟的计策,用东北军与红军互斗来同时消弱对方战
力的手法。不料张学良却已经知道,国、共之间正在进行合作的谈判,迫使
张认为,蒋介石既然准备联苏容共,为什么还要拿东北人的生命,作为交易
的筹码?所以张学良一再地向蒋介石陈述东北军的立场:何不就此保存实
力,共商抗日大计?但是张学良的立场,反遭蒋介石一再强烈的苛责,蒋并
且准备将东北军全数调防整编,至少使得东北军因而感到了孤军末路的压力
与绝望。
在这种情形下,张学良除了选择兵谏之外,可以说是没有其他可行的通
的办法。假如蒋介石真的能够洞察军心与大局,那么蒋应该对于东北军采取
宽厚的政策。张学良曾在蒋介石的关键时刻,不顾自己的安全而出手助蒋,
又为了国民政府忍辱负重的政策,而背负历史上“不抵抗”的黑锅--根据
这些事实,张学良与东北军对蒋、对国的贡献与忠诚,实在是无可置疑的。
___________
3
当时蒋介石的政府,已经略具规模,而且财力也比较宽裕了,不应这样长期的歧视东北
军。因为当时当兵不是国民的短期义务,而是需要养家活口的职业,军人长期的钱粮缺乏,又
在精神与心理上充满苦闷与挫折,连妻儿的基本温饱都有问题的话,是会出现很危险状况的。
第189页
现在这支已几乎被迫成为历史孤军的东北军,唯一剩下的是与日寇决一死战
的心愿,而蒋介石却要设法藉内战而消耗这支“抗日忠诚部队”,难怪东北
军会支持张学良的犯上行动。
18.2 蒋介石错失历史复兴良机
因此假如蒋介石让东北军集结调训,给予平等合理的待遇,激以抗日爱
国的训示,那么对这支重情义、无退路的东北军而言,岂有不全军对日死
战、誓死支持蒋介石的道理?蒋介石真错过了一张天赐的抗日王牌,而当时
以中央军与红军的军力对比看来,也根本不必需东北军参加剿共作战。因此
说蒋介石在某种程度上,逼反了东北军,也许并不完全为过。
即使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仍然有创造历史全新格局的机会,蒋可以
清楚知道,张学良绝对的忠诚,与他抗日的钢铁意志4,假如蒋介石能够宽
赦张学良,让他继续的统帅东北军,进驻陇海线以南,给予精训,单纯的托
以抗日重则大任,这样张学良与东北军,绝对会成为抗日战争的决死部队。
一旦华北爆发战争,日军必然会遭到东北军拼死命的打击,也必能为中国抗
日史留下更为辉煌的一页。
蒋介石与东北军之间的关系,更可延续到抗日胜利后,在苏联侵占东
北、引进八路军的历史变局上,产生重大的关键影响力。因为蒋介石若是以
张少帅领头对东北进行政治号召,更可以让中共无法在东北取得发展的先机
了5。当然这一线历史的发展,是在当时是难以预见的。
另外的说法是,张学良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遵照中共的设计,大
胆的实施兵谏与扣蒋行动,这是绝对错误的说法。事实上,张学良早在东北
当权之时,就是激烈反对共产主义的地方领袖,在一九二九年的中东铁路事
件中,张学良与苏联红军与早期的共军刘伯承、叶剑英等人,在东北进行过
激战,张学良曾经对于国民党政府在一九二四年第一次的联苏容共,也有极
大的反感与猜疑。
张学良在第一次下野游欧返国后,更醉心德、意两国的右翼法西斯救国
方略,所谓“加入共产党一起抗日”,只是口头上对于国民政府牺牲东北
___________
4
张学良绝对要比李宗仁、何应钦、汪精卫等都还都更可靠多了。
5 作者家慈常言,东北百姓对于少帅与东北子弟军,思念不已,抗战胜利之后,他们无法荣
归故乡,更让东北人民失望异常。
第190页
军,一再地延后抗日不满的表达而已,张学良此语的重点是在团结抗日,而
不是成为共产党党员。而张学良个人独断决定,发动西安事变与扣押蒋介
石,中共方面绝对是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更是对于张学良鲁莽的行动,给
予非常强烈的批判(苏联共产党自始至终对于张学良都给与极低的评价,因
为张学良是率先反苏的中国政治人物)。
虽然目前中共官方一再认为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对于中共转危为安的发
展,有功同再造的历史功劳。其实中共自己应该非常的明白,共军之所以能
够绝处逢生的根本关键,在于日军的侵华,加上苏联支持的战略布局。蒋介
石决心要与日本进行历史决战,也只有采取“联苏容共”的政策,张学良的
西安事变行动,只是戏剧化的提前落实这个历史变化而已。事实上,在抗日
战争胜利之后,国共协商,与大赦所有的政治犯,中共根本就对“恩人”张
学良的长期遭扣押没有具体的行动。目前张学良宁可旅居异国的夏威夷,也
不肯回家乡探望一下,就可知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了。
而对比之下,毛泽东就比蒋介石更具有城府了,他明知采取要叫共产党
采取“拥蒋抗日”的政策,等于否定共产党过去十年的牺牲奋斗,对国民党
提出四大保证,更是等于向国民政府投降,接受国民党的“根绝赤祸”决
议,更是让中国共产党的尊严无存。但是毛泽东清楚地知道,中共只有这样
忍人所不能忍,中共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红军从长征之中,已经学到更多
绝处逢生的本领,只要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共党与红军党绝对可以发展壮
大。蒋介石只以为不杀张学良是已经够宽宏大量的了,但若能因势利导、从
此重用东北军,他会有更大的历史空间可以发展,甚至不至最后失去大陆而
于台湾结束一生了。
18.3 容共在于引进苏联的支援而非中共的力量
蒋介石之所以会采取联苏容共的政策,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准
备抗日。本质上,蒋介石既无接纳共产主义的想法,也没有对苏联有任何的
好感6,西安事变并没有改变国民政府追剿红军的实力,事实上蒋也不会在
乎是否遵守他在被扣押之时,所作的任何直接、间接的承诺。所以事实已经
非常清楚:蒋介石之所以在西安事变之后,放弃追剿红军的策略,进一步的
___________
6
可以参考蒋介石的名著:《
苏俄在中国》
与《
中国之命运》
两书即见一斑。
第191页
与苏联联合修好,完全都是为了准备抗日。
因为蒋介石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弱国,若是没有得到国际社
会的支持,中国根本无法在短期之内,完成国家复兴的建设。若中国在没有
准备下与日本进行历史决战,这可能就是她的亡国之战了。既然苏联有意为
了自己的利益,而必须支持中国对抗日本,那么蒋为了中国能够抗日,也别
无选择,只好“联苏”了。当时中国在面对日本那种穷凶极恶的侵略之下,
又四顾无援,为了抗日,何止是采取联苏容共的政策,恐怕连魔鬼都要打交
道了。
在国民政府采取联苏容共的政策之后,自然使得中共所推动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有了一个可以借力使力的机会。不过至少从西安事变后,到
七七事变之间,中共可以参加抗日的力量,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在当时两百
万的中国军队中,红军不过三万人而已。蒋介石容共的目的,是在于引进苏
联参与抗日,单以作战兵力而言,当时共军能够在抗日所发挥的作用极少。
但是由于中共的文宣、组织与战力,都有国际共产党所支持的完整体系在运
作,因此中国共产党一旦有机会发展,其阶级斗争、土改运动到人民战争的
策略,都是具有非常爆炸性发展的潜力。在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之后,中共
早已全力发展成为可以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的军事、政治团体了。
18.4 历史转折的深思
总之,西安事变可以说是非常戏剧化的历史事件,它为中国暂时停止内
战的历史,写下了一个明确的时间,它成为蒋介石到达历史巅峰的开始,也
成为毛泽东否极泰来的转折点;张学良从此走出历史,中国也从此进入准备
全面抗日的倒数计时。从此蒋介石更可以将心力放在如何准备抗日的工作上
了。但是这个全面准备的时间才刚刚经过半年,就正式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但是就深一层的分析,西安事变的本身,好像又不具备如此重大巨变的
历史意义,因为无论有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都将采取联苏容共的抗日战
略,日本也会继续侵略中国,这样中共也有重新出发的机会,只是张学良少
帅与东北军的命运会有很大的不同吧!追究到此处,张学良究竟是不是改变
中共历史命运的“千古功臣”,实在是难以下达定论了。中共能够通过劫难
与失败的考验,成为历史斗争的胜利者,主要还是来自日军的侵略与劫掠中
第192页
国,及苏联的背后协助的关系吧!好像张学良只不过顺势触发这个历史转折
点的改变而已。
对于日本而言,中国若是持续其分裂、内战频仍的状况,日本当然可以
逐步蚕食、继续侵略中国。但是当中国开始统一与团结之时,日本就必须要
发动全面侵华的战争,因为中国一旦统一之后,可以集中全力,理财练兵与
建设图强,很快的中国就会追上,日本就不再有作战的优势了。
其实中日战争只要晚三年爆发,整个战争就会有极大不同的发展,至少
中国会拥有八十万的德式装备部队、一支有战力的空军已经成军,及在西南
有更为稳定的国防建设基础7。
所以当时的历史处在非常矛盾的状况,中国若是处于分裂,日本会继续
地侵略她;中国若是迈向统一,日本也会加速的侵略她,看来当时的中国,
无论是如何选择,到头来还是必须面对日本的侵略。果然,西安事变的半年
之后,在卢沟桥事变点燃的星星之火,就成为中日历史大决战的起点--其
真正的起因在于日本不能坐视中国的团结与复兴,以及国民政府与苏联发展
合作的关系。
___________
7
在中、日全面战争开始时,中国只有八万德式装备的陆军,空军还在组训阶段。七七事变
之后,当时学人胡适就曾经设法努力,希望国民政府无论如何都能设法忍辱负重,再给中国十
年建设的时间,到时候日本恐怕就连与中国作战的勇气都没有了。
www.ccina.com
中国失土收复论坛
郑浪平 《不朽的光荣 - 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www.npla.org/glory